人民出版社推出我院李慧教授新书
——《唐碑汉刻的文化视野》
《唐碑汉刻的文化视野》是国家“985工程”二期“西安交通大学西部社会文化艺术研究基地”建设项目。中国的碑刻文化既是历史的记忆,又是新时代的标记。唐碑汉刻是中国古代的特殊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必然成果。在人与物这种相摩相砺、相激相荡的关系中,彼此的生命相互渗透,彼此的精神得到交流。然而作为碑刻这种物本身的从无到有,从它作为碑刻这种特殊存在产生于世,肯定是由于某种更深的道理决定着的。那么唐碑汉刻中的存在精髓正是体现出原初创造力的“道”,或者说是合乎“道”的原初创造力,因而它也必定具备着大、逝、远、反诸样品质,这种品质就是唐碑汉刻的文化品质,也是它的存在精髓。
碑刻既然承载着“道”,就必然有所“言”。这种“言”不仅是镌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即石碑自身亦是在表达“言”。石碑的“言”不是直接可以通达的,而是给予人一个可通达的道路的开端或端倪。面对碑刻,人们无法将它和纯文本联系在一起,就算两者所记载的文字一模一样,碑刻也能给人以与文本不一样的东西。这种区别就是碑刻本身的文化品质,即:古代刻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存在空间和高度的文化权威。石刻的功能在于述德、铭功、纪事、纂言等等,也只有最值得记载的事功才有可能铭之于碑刻,碑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和浓缩,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后世”,指的就是这些重要价值或重要精神财富的流传和继承。一个社会一旦失去了这些价值,就会失去秩序和规则,失去能够维系的基础。而碑刻就承担这样一种维系的使命。
唐碑汉刻作为一个文化发展的环节,它是不可或缺的。将来的世界中依然有“唐碑汉刻”构在其中,成在其中。即使文化的形态死亡了,文化的精神也永远不灭。该书将传统文化中的唐碑汉刻放进最新的文化视野里,分别从哲学、文学、历史、美学、宗教、传播、科技等不同视角入手,赋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唐碑汉刻以新的理解、新的价值和新的意义,从而也将一些新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思潮比如现象学、解释学、人类学、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等纳入其中,使得本书的研究充满勃勃生机,迸发出新颖的理念。
清华大学陈辉教授在《陕西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有逢即画元非笔 所见皆诗本不言》的书评,他认为:“作者并不是以传统金石学家或文物考古学家的考证方式来研究唐碑汉刻,而是透过思想去把握一种文化现象的本质。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言,正需要这样一种思想的穿透力得到重新诠释。我们属于一个新的时代,也只有运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文化视野,运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学术方法,才能真正切实地把握到我们身边的一切,包括传统文化中的唐碑汉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跃进博士在《文化艺术报》上发表了题为《研究古代文学的扩宽之路》的文章,认为“这是研究中国史文化应该动作的必要之笔”。
人民出版社是我国的权威出版社,2004年1月人民出版社曾推出我院张再林教授的著作《中西哲学的歧义与会通》,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与好评;时隔5年,人民出版社又推出我院李慧教授的《唐碑汉刻的文化视野》。我们相信学界会有更多的目光关注此书。
中文系硕957班:吕晓博
200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