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讲坛
当前位置: best365网页版 >> 学而讲坛 >> 正文
“学而”讲坛第188讲
2012-06-28  点击:[]

讲座名称:“学而”讲坛——教授系列讲座第188讲

讲座时间:2012年7月4日19点30分

讲座地点:主楼A204

讲座人:钟云莺教授

讲座主题:从《史记•伯夷列传》看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主办单位:best365网页版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每周三不见不散,并不定期有加场,欢迎全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届时参加!

讲座人介绍:

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

研究专长:宋明理学、民间儒学思想研究、大学思想

讲座简介:

何谓隐士文化?隐士意谓 “隐居不仕的人”。所谓 “隐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就是不做官,终身或居乡野,或遁迹江湖。因而,“隐士” 不是一般的人。

在中国,最早的隐士该是伯夷和叔齐,他们的让国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为,得到儒家的大力推崇。

《伯夷列传》乃《史记》列传之首,而司马迁撰述此篇的手法亦与其它列传不同。通常,太史公对于人物的记录,乃先以客观的记载,再以论赞盖棺论定。是以“太史公曰”会放在全文之末,即使将“太史公曰”列于文章之前,通常也仅以200字内评定之(如孔子、项羽),而《伯夷列传》中真正属于本传文字仅218字。全文788字,前言占199字,本传218,议论371字,藉此可知本篇的结构特别。由传记所引申的议论文字竟长过于本传,可知太史公撰写〈伯夷列传〉的重点乃在议论之处,呈现出「传记」只是一个楔子,而议论所彰显的价值观才是司马迁撰述本文的重点。

《伯夷列传》之以列传为客、议论为主,所透露的「列传」讯息为何?本讲座透过限制、选择与自由的角度思考,阅读《伯夷列传》,并检视个体自我之生命价值观。

本学期最后一期学而讲坛!

附件列表:本新闻不包含附件。


上一条:“学而”讲坛第189讲
下一条:“学而”讲坛第187讲

版权所有:best365网页版(中国)登录入口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